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监管现状与治理报告发布
12月19日,由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监管现状及治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对外发布《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监管现状与治理报告》,深度剖析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的实践现状,并据此提出治理建议。
报告发布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北京安定医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报告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并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建言。
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注意到,近年来,因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引起的社会矛盾凸显,引发社会热议。连续几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建议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防止网络沉迷,并获相关部委答复。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于6月在主要网络视频平台全面推广;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对未成年人使用游戏时段、时长等都进行严格规定;10月2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
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此前已推出互联网平台侵害未成年人调查、直播平台未成年人消费机制测评等多篇调查报道、测评报告。此次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监管现状与治理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在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领域施行了防沉迷举措,但针对网络社交、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直播等领域的防沉迷手段较少。报告呼吁,进一步分领域强化防沉迷监管,细化相应规制思路,科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数字权利,鼓励多方参与,打造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的联动机制。
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近年来围绕网络黑灰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互联网广告合规、知识产权保护、在线教育合规等多个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并曾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发布《2018网络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引发业界关注。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互联网法律大会上,研究中心发布了《恶意索赔行业观察报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2月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职业索赔恶意举报将不予受理。
难点
防沉迷落地“变量”多,网络社交及文学防沉迷手段少
研讨会上,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介绍,65%的网络成瘾患者伴有抑郁症或焦虑症,20%伴有多动与注意力缺陷,还有15%伴有双相情感障碍及其他心理疾病。当前网络成瘾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主。
北京安定医院成瘾学科主任盛利霞也指出,其在门诊中接诊的未成年人患者中,“90%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他们普遍情绪调节不佳,容易孤独,自我效能感低。”
网络成瘾现象使得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建设备受关注,但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此次发布的报告指出,我国现有的网络防沉迷举措主要在网络游戏方面,在网络视频(含短视频)领域今年也开始推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对网络社交而言,防沉迷尚是一个“陌生”领域,缺乏相应规制;网络文学防沉迷,仍是政企部署的“中空”地带,尚未建立相应防沉迷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四新认为,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存在诸多变量。“比如,目前网络游戏在功能上急剧向社交转化,同时又和直播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跨平台、跨功能的现象如何监管,也是防沉迷系统落实的难点。”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网络平台实名认证未落实到位影响了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推进。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长郭开元提到,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实名认证时,如果涉及采用技术措施收集未成年人身份信息,什么情况下的信息收集才是正当必要的、如何避免侵犯未成年人的权益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平衡
防沉迷不宜“一刀切”,未成年人合理权利应纳入考量
防沉迷是个综合性问题,不少专家在讨论中都提到,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家校等共同推进。与此同时,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也应得到重视。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苑宁宁表示,从监护角度来说,很多家庭在监护的能力、意识、观念上存在不足。在学校教育方面,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也是一大难点。网络游戏统一认证登录平台的建立,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认为,“从媒介使用的角度,现在不少平台上线的青少年模式实际上是在做‘减法’,使青少年能够使用的功能变少。学界有声音认为这不利于青少年互联网行为的发展,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权益也应该得到尊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提出,对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的干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儿童游戏与闲暇的权利。“要怎样进行干预,需要做一个平衡。此外,青少年模式的识别也有很多争论,识别就等于企业拿到儿童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也有被滥用的可能,这些都是要面对的问题。”
破题
实名认证有待落实,专家呼吁家长承担更多监护责任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表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现实保护是相融合的,在强调对未成年的网络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未成年人的现实保护。于旭坤同样提到,在预防网络沉迷时,也要考虑如何平衡儿童的休息娱乐权和发展权,“必要的管理和权利的尊重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要把正常的网络使用与过度使用网络做区分。”
多位专家指出,精准进行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前提,是更有效地将实名认证落地。对此,王四新建议,可考虑通过让未成年人的手机号和年龄认证系统建立一对一的关系,让年龄识别系统更加完备。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与时间管理、亲子沟通等相关网络素养教育的缺失有关。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监管平台和网络经营平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同样关键。陶然认为,网络防沉迷虽然涉及多方主体,但家长应更主动地承担监管责任。“家长有没有监督意识、警告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政府层面,除了建设防沉迷体系外,更应该大力加设排球、篮球、网球等体育设施,让孩子通过健康的方式去娱乐。”盛利霞同样提到,家长不应该恐惧手机和游戏,而应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教会孩子管理手机的使用。只有“技防”和“人防”相结合,才能强化防沉迷系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