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金钥匙” 精准办理网络犯罪案
面对日益猖獗、手段不断翻新的互联网犯罪,以更高质量的办案和监督,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浙江杭州检察人的共识。
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杭州市两级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网络犯罪案件1408件3367人,提起公诉1592件5309人,其中,2019年起诉人数较2017年增加93.41%,两年间上升了近一倍。
身处“互联网之都”,检察机关如何保障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杭州检察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找到了“金钥匙”。
A“特种部队”:团队作战战无不胜
今年8月27日,高某、张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被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之后,法院开庭并当庭宣判,以帮助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被告人高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据悉,此案系两高《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全国首例为网络诈骗犯罪提供微信解封案。
“微信解封并不是司法解释里明列的行为,该行为能否认定帮助网络犯罪活动罪?”刚接到这起案件时,有着12年办案经验的检察官潘颖颖也有些迷茫,如何准确适用司法解释是她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潘颖颖发现并没有判例可以借鉴。
所幸,杭州市检察院有一支“特种部队”——网络信息犯罪专业办案团队。该团队首批33名成员来自全市两级检察院,都是在打击网络犯罪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检察干警,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岗位,一旦遇到涉网疑难案件随时集结,合力攻坚。作为成员之一,潘颖颖想到向“总部”求助。
团队领衔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杭州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桑涛第一时间回应了潘颖颖的疑惑:“这两年网络诈骗发展迅猛,也催生出一系列黑灰产业链,微信解封就是其中一种。严厉打击该类黑灰产业,对破坏整个犯罪链条、从源头上打击上下游网络诈骗犯罪意义重大。”
得到了明确答复,潘颖颖的工作随即进入下一环:高某、张某等人的行为是否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在案证据显示,高某专门成立工作室,承接微信解封业务,5个月内为1.2万余个微信账号“保号”和“解封”,对象包括诈骗分子、微商和普通用户等。微信解封业务通常分多个层级代理,仅从资金流水明细上无法核实其违法所得和支付结算金额。
如何引导侦查机关准确确定涉案金额是潘颖颖面对的又一难题。“特种部队”成员又积极献计献策,他们以专治专,用“刑事检察+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完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客观性证据。
潘颖颖仔细研究案情后,向侦查机关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补充侦查意见。在检察机关的引导下,侦查机关通过电子数据勘验,对手机、电脑等存储介质上的涉案记录进行数据恢复和比对,最终查明与高某工作室有关联的“战狼”“朝阳”“美好时光”等10余个微信号均为境外诈骗团伙,查证属实的诈骗金额达90余万元。5个月间,高某、张某的支付宝、微信流水资金有百余万元。
“通过侦查实验,我们还发现在解封微信时系统会有提示,告知用户账号被封停的原因。”检察技术人员提供的这条信息无疑为潘颖颖认定高某、张某主观明知增加了确信。
聊天记录、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与辩解……提起公诉的关键证据链最终形成,全国首例微信解封案被顺利公诉并获判。自2020年3月25日成立以来,杭州网络信息犯罪专业办案团队指导全市检察机关办理20余件涉新型网络犯罪疑难复杂案件。
B外脑智库:专治“疑难杂症”
明明“秒点”鼠标,而且网速飞快,却怎么也抢不过别人,这样的场景对网购一族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在感慨别人家网速如此“神奇”的同时,也许你不会想到跟你比赛的,可能是一款作弊软件。
“网络犯罪手段的专业化、智能化无疑给办案增加了难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检察官,面对作案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犯罪,杭州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李鹏有时也会感到困惑,“查办网络犯罪面临证据收集固定难、定性处理难、认识统一难等问题,破解网络犯罪疑难杂症需从技术、理论等层面寻找一剂‘良药’。”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民事欺诈还是诈骗犯罪?是否具有处罚必要性?如果构罪,犯罪数额如何认定……今年7月,因办理一起利用作弊软件抢红包“薅羊毛”的新型网络犯罪案件遇到一些困惑,杭州市检察院召集办案民警、法官、专家学者,结合国内外刑法学理论,就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刑法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研讨。
“推广虚假流量本身也算是流量,那么虚假流量算不算是虚构事实”……研讨会上,“外脑”智囊团们给检察官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大家不时碰撞出智慧火花。
近年来,杭州市检察院不断加强与高校、互联网企业等单位的常态联动,加大网络犯罪师资库、案例库、课程库等“智库”建设力度,推动网络犯罪案件办理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互联网”+区位优势,加强与阿里巴巴、网易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以线上培训、互派交流等形式,加大“互联网+法律”跨界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办理一起涉嫌利用办理、出售、购买对公账户实施网络诈骗案件时,刚刚参加完检察机关与阿里巴巴联合组织的打击网络犯罪线上培训的杭州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办案人员苏苗灿享受到了“红利”:“我们引导侦查机关借助阿里安全技术方法对目标账户进行了锁定,从而对上中下游产业链条进行摸排跟踪,为后续的精准打击奠定了基础。”
C大数据:网络小白的电子“小红书”
“Python语言”“VIEID”“雷电模拟器”“做脚”“cookie”……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专用语,检察官们常称自己为“小白”。
“正确理解专业语言是办好案件的基础。”杭州市检察院检察技术处副处长吴荻介绍,在杭州市检察院网络犯罪与智能辅助系统里,一款专门定制的网络专用语言电子“小红书”时刻在线,只要输入关键词,承办人就能找到较精准的解释。目前该系统搜集到的500多个网络专业术语都是网络犯罪案件中比较常用的术语,是一线办案检察官根据办案实际,从法律和技术的角度作出的解释。
以标准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路径,探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化手段在司法办案中的应用,主动融入杭州“移动办事之城”建设,依托“城市大脑”,让办案跟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潮流,检察办案变得越来越聪明。
桑涛表示,相对传统违法犯罪,用大数据“画”出的新型网络犯罪,轮廓更加清晰、特征更加明显。杭州市检察院结合全市网络信息犯罪案件的办理情况和网络犯罪分析系统,梳理杭州网络信息犯罪总体特点和变化趋势,发现大数据、小程序、云支付等新型网络工具都可能成为网络犯罪“帮凶”。
据了解,下一步,杭州市检察院将会同网信、法院、公安、司法、金融办、数据资源局、银行等多个部门,共同研究建立互联网犯罪预防和打击长效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汇集、统筹分析、预警预报,为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提供数据支撑。